中国经济在发展,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优势越来越明显,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一些质量并不怎样的网站运营方案,只要舍得投入,基本上都能促进销售。
我们把网站营销投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是有网站就有收益,这个阶段在三四年前早已过去。
第二是投入多就会有多收益,竞价推广、搜索引擎胜行的时代,信息通畅度不够,互联网形式作为唯一开放性媒体,其宣传能力是巨大的。
第三是好网站才会有好收益。行业发展越来越成熟、越来越专业,突进猛攻式的方式行不通了,更需要的是有计划、有步骤的专业化实施运营。
更多的客户在不断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好网站方案的最主要核心的是:运营思路、设计想法、表现形式,为我们的客户在宣传达室推广,信息传达方面提供解决方案。一份优秀的设计,其过程的艰辛是不容易被了解的。因此很多潜在的客户在签订合同前要求我们提供项目的设计方案也就不足为奇了。
事实上,选择服务商和选择供货商是非常不同的,这也是造成选择难度的根本原因。因为客户将要购买的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原料或设备,他选择的是一种「专业服务」。
很多客户对专业服务缺乏了解,他们也不清楚应该花多少钱找哪种服务商为自己解决哪个层面的问题。当然他们也不了解如何或从哪里取得帮助他们做出明智选择的依据。
当选择专业服务被等同于购买货物时,客户对比稿或投标的期望就是「看货」。这就是多数情况下我们遭遇的状况。
因为这里面的道理很清楚:用比稿来甄选服务公司的做法是根本错误的,是根本达不成目的的。
客户要求服务公司比稿的目的无外乎有三:
一、 通过比稿,看看服务公司对产品的市场推广都有什么想法。
二、 通过比稿,看看哪一家公司的专业水平更高一些。
三、 通过比稿,看看哪一家公司服务态度最好,关键是:最听话。
但是,经过这么长时间的事实证明,客户用比稿这种方式来评判这三点,最终无法得到正确的答案,甚至会被误导。
首先,比稿一般限定的时间都比较短,在对产品了解十分有限的前提下,是无法对产品的推广形成客观、严谨而科学的策略思路的。同时,在这个时候,参与公司的心态完全变了,制定推广策略的首要目标不是推广,而是争取与这个客户签约。
由此目的出发,比稿成为了双方的一场“赌博”。参与公司在揣测客户的心理是什么样的想法与需求,尽量做到“投其所好”,从而讨得客户的欢心;而客户也在“赌”哪一家公司会与自己的想法接近。
但也许客户对市场和推广的感觉并不正确,而服务公司一味迎合,岂不是错上加错?另外,只会依顺客户的想法,没有自己鲜明的主张,这样的服务公司要之何用?
第二,由此来判定参与公司的创意能力与专业水平也是不科学的。特别是网站服务项目,客户其实是需要项目能在相对长的周期中能够为企业持续提高行业竞争力,增加营销效益,而这个周期一般是以半年计。在比稿过程中,可能会有出色的创作灵感与创作表现,但一时的表现不能代表长期水平,项目的持久营销能力与生存能力,在比稿中是看不出来的。
第三,至于服务公司是否有好的态度与“听话”的表现,在这里就显得尤为可笑。首先,服务公司不是客户的一个部门,我们是合作伙伴的关系,最有价值的不是态度好不好,而是专业性强不强;不是听不听话,而是有没有自己出色想法与最佳方案。
既然服务公司的目的只是赢得比稿,而不是真正实施,那就要看谁会“盖”了,反正赢了再说。这些比稿大师们专盖海市蜃楼,到真正实施时,只能重新来过。
多数比稿项目的客户既不公开比稿消息,也不公开比稿名单,甚至不公开评判标准,一切尽在不言中,然后顺理成章地下落不明。
由于企业的偏袒,第一轮领先者的思路和作品完全可以被落后公司得到。同时又设定一些限制性门槛来阻止其他公司成功。公平性因此丧失。
对于多轮比稿,我们一概拒绝,因为其心思显然不在“选”出一个合作伙伴。
比稿无异于诸多拥有现有困惑公司的“死穴”,一轮比稿下来,不中标就意味着公司丧失了获得项目的机遇,但是忙于比稿,又掠夺了服务现有客户的精力和时间。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越没有业务,越要争取业务,越争取业务,越忽略现有业务。
这就是小公司的悲哀。长此以往造成公司的强弱分化,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套句老舍先生的名言“比而不死是为神!”
比了一次,再比一次,比完二次,还有一次,比死你!